郑振满教授 “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”讲座纪要

2021年12月20日下午,由bat365在线平台主办的芗江史学讲坛——“民间文献与田野调查:历史人类学的探索”在校本部综合楼南区503举行。本次讲座邀请到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郑振满主讲,bat365在线平台院长王建红教授主持,副院长郑榕副教授、历史学(师范)专业全体师生分别在会场以及线上参加了本次讲座。现场座无虚席、气氛热烈。

王建红院长首先代表全院师生对郑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,并介绍了郑振满教授的学术背景与研究工作。郑教授的讲座结合个人的研究经历,从中国历史研究的民间视角、民间文献的史料价值、以及田野调查的经历与体会三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阐述。

郑教授指出,由于20世纪以来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,在认识论层面,历史研究由传统的国家/精英视角转为民间视角,使得民间存在的大量文献进入研究者的视野。傅衣凌先生提出的“以民间文献证史,以民俗乡例证史,以实物碑刻证史”就是对这一转向的集中表述。当前,有大量的民间历史文献分布在各类公藏与学术机构,文物市场以及民间领域,有待于研究者以各种方式,系统性地进行收集、整理和解读。

郑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民间文献的解读方法。首先,民间文献的不同文类通常因应日常社会的不同功能而产生,共同组成能够反映日常生活的复杂系统,因此应从个人生活史的角度,充分注意民间文献的系统性。其次,从史源学的角度而言,民间文献既是对文字进入乡村社会(“文字下乡”)的历史过程之体现,也是对中国本土经史传统的文化传承。再次,民间文献所在区域的时代背景、地方传统与人群特征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民间文献的生产语境,因此对民间文献的解读,必须“回到历史现场”,与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相结合。

在讲座最后,郑教授从他与同辈学人三十余年的田野调查经历出发,介绍了田野调查对历史学家的意义和价值。田野调查不仅是为了获取文献,而且为解读文献提供了基本和必要的前提。更重要的是,研究者基于对田野现场经验事实的参与观察,能够对已有的社科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超越。在此意义上郑教授指出:“田野是人文学者的思想实验室。”

在提问环节,现场师生向郑教授请教了若干对本次讲座与专业知识上的疑问。最后,王建红院长对郑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和点评,并鼓励同学们向郑老师学习。在现场师生热情的掌声中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